中华姓氏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由于当时的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同一个姓是代表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的氏族符号,即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如伏羲时期的风姓、依姓等。上古八大姓,都从“女”旁,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女性始祖传下的氏族人群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上古八大姓:
说法一:姬、姜、姚、嬴、姒、妘、妫、妊。
说法二:姬、姜、姚、嬴、姒、妘、妫、姞。
姬
(拼音/读音:jī)
① 姬,中国汉字。1、古代对妇女的美称。2、中国汉代宫中的女官。3、旧时称妾。4、旧时称以歌舞为业的女子。5、姓。
②《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③《四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
④《史记·三代世表》记载: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后稷承继姬姓,是周朝的始祖,周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时,姬姓国有53个,
⑤《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所以黄帝又称姬轩辕。
⑥《广韵》与之切《集韵》盈之切,𠀤音怡。妇人美称。一曰王妻别名。一曰众妾总称。
⑦《左传·昭二十八年》: 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⑧《师古曰》: 姬本周姓,其女贵於列国之女,所以妇人美号皆称姬。
⑨《刘安世曰》: 政和中,大臣不学,以郡主为宗姬。姬,周姓,汉初取为𡣕嫱之号已可笑,今乃以𡣕嫱名其女,尤非。
⑩《说文》:等古籍记载 : 姬姓 , 黄帝之姓、周朝的国姓,也是吴国、鲁国、燕国、卫国、晋国、郑国、曹国、蔡国等诸侯国国君的姓,有近5000年历史。姬姓的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其嫡系子孙继承姬姓,非嫡系子孙则改为他姓。西周分封的71个诸侯国里,姬姓国有53个,这些国名后来大都演化成姓氏。
⑪《百家姓》:姬姓位于第297位,人口54万余,由姬姓直接演支出的周姓、吴姓、郑姓、王姓、鲁姓、曹姓、魏姓等411个姓占《百家姓》总数504姓的82%,由这411个姓衍生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姬姓是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汉族姓氏的起源。姬姓名人有五帝中的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周朝始祖后稷、勾吴始祖泰伯,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召公姬奭、穆天子姬满、周平王姬宜臼,春秋霸主中的郑庄公姬寤生、晋文公姬重耳、吴王阖闾,以及神医扁鹊、法圣商鞅、燕昭王姬职、子产姬侨、禅宗二祖慧可、形意拳始祖姬际可
⑫《与陈伯之书》-- (南朝梁· 丘迟) :姬汉旧邦。
⑬ 姬姜,泛指美女,周王室姓姬,齐国姓姜,二姓常通婚姻,因以“姬姜”为贵族妇女之称。
⑭ 周人为姬姓,故以之相代。
⑮ 对女人的美称
⑯《壮悔堂文集》-- (清· 侯方域) : 妖姬静女。
⑰《汉书·文帝纪》毋曰薄姬。
⑱《吴越春秋》: 于是庄王弃其秦姬越女,罢钟鼓之乐。
⑲《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宠姬郑袖。
在现今按人口排名前四百的姓氏中直接起源于姬姓的有120多个,其中部分姓氏有多个源头,但多以姬姓为主要源头:王姓、张姓、杨姓、周姓、吴姓、李姓、孙姓、胡姓、朱姓、林姓、郑姓、郭姓、管姓、鲁姓、蔡姓、霍姓、康姓、毛姓、曹姓、卫姓、毕姓、魏姓、滕姓、杨姓、蒋姓、韩姓、唐姓、詹姓、何姓、梁姓、于姓、孟姓、许姓、万姓、常姓、武姓、乔姓、贺姓、赖姓、龚姓、文姓、智姓、傅姓、沈姓、彭姓、吕姓、苏姓、卢姓、贾姓、刁姓、阎姓、余姓、潘姓、杜姓、戴姓、汪姓、田姓、任姓、方姓、石姓、廖姓、邹姓、陆姓、孔姓、崔姓、秦姓、江姓、史姓、顾姓、侯姓、邵姓、召姓、龙姓、段姓、雷姓、钱姓、易姓、刘姓、黄姓、谢姓、冯姓、董姓、程姓、袁姓、虞姓、邢姓、茅姓、单姓、甘姓、耿姓、焦姓等。
姜
(拼音/读音:jiāng)
① 源于烈山氏,出自炎帝神农氏出生地姜水,属于以居邑名为姓。任姒,少典正妃,名女登(癸),感神龙首尔生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即吕尚,齐国的创建者,因辅佐周王朝得天下而被封于吕,所以才从封地为姓。 战国时期,姜姓齐国被田和所灭,吕尚的后代分散到各地,有姓吕姓者,也有姓姜姓者。
② 源于“癸”。癸+女=姜。“姜”姓本意女癸所生,女癸之后代(有些史籍误作“女登”,当为“女癸”)。有人皇部落,居任,任有女癸。女癸,嫁给帝,其所生子皆赐姓曰“姜”。癸+女=姜。女癸享大鼎祭祀,庙号“母癸”。姜姓后人绝大部分都是女癸之后。另据甲骨文字义,姜是癸女合体字,即癸女所生之意。癸+女=姜。壬娶女丁,产生了皇,皇族逐渐强大,又产生了帝族(戊娶癸)。女癸嫁给帝,所生的后代就是姜姓。
③ 源于桓氏,出自唐朝大臣桓庭昌改姜姓,属于以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④ 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宋书·吐谷浑传》记载,南朝宋时期,西南地区有羌族人改汉姓姜姓。侗族、瑶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罗斯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姜姓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姜氏。
⑤ 源于女真族姜佳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⑥《说文》记载:“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故以姜为姓。
⑦ 炎、黄二帝在历史上地位尊崇,姜姓后裔也名人辈出,如姜尚、姜维等。《百家姓》一书中收录的508个大姓中,源于姜姓的有50多个,如齐、申、丁、许、高等,姜姓沿用至今,人口有600多万。
经考证,从姜尚起到如今,历史上共有102个氏都是从姜姓繁衍而来,有的姓氏还有别的起源,但是姜姓却是他们最初或最重要的起源。其中包括吕姓、许姓、章姓、谢姓、齐姓、高姓、国姓、雷姓、易姓、方姓、文姓、申姓、卢姓、柴姓、庆姓、贺姓、纪姓、薄姓、赖姓、盖姓、丁姓、查姓、封姓、邱姓(丘姓)、崔姓、骆姓、左姓、充姓、逄姓、连姓、向姓、聂姓、尚姓、焦姓、柯姓、饶姓、景姓、浦姓、厉姓、强姓、斜姓、晏姓、檀姓等64个单字姓氏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申屠、公牛姓等38个复姓。 如果自炎帝算起的话,姜姓的分支姓氏则达到247个。
姚
(拼音/读音:yáo)
① 源于舜帝姚重华,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姚氏正宗。南宋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 ,舜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即以地为氏,称为姚氏。 另见舜文化、虞舜文化
② 源于“癸”(舜之妻名),女+癸=姚。
③ 远古部落联盟时期,炎黄先祖,登泰山祈祷,天乃降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神州依据天意,两两而合,命名五大宗族,并铸十鼎,永铭天德。其中,帝标记“癸戊”。帝(癸戊)。皇族的儿子戊即帝族,皇族任氏首领----壬娶丁,生下儿子戊和女儿己。皇子戊娶癸,产生了帝族,帝(羲、舜)字即戊癸合文。癸+戊=帝(或“羲”、“舜”字)。戊手持斧钺,武威四方。癸,规也,癸手持张开的圆规。戊部落十分有趣,戊人自称“我”(戊变体)、“吾”(戊同音)。他们首领自称“羲”“舜”或者“帝”,羲、舜字也是癸+戊的合文。癸的后代,祭祀癸女,念念不忘,诞生了一个重要的姓——姜。姜=癸+女。癸女的后代自称姜姓。因为舜娶了一对姐妹(二姚),所以他娶了两个癸(娥皇、皇英),其中一支癸女的后代,将母亲“癸”下加“女”,形成姜姓,另一支癸女的后代,将“癸”左边加“女”字,形成姚姓。所以,姜姓、姚姓,是同父异母的两支帝的后代,他们都是帝的后代,因为母亲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姓。姚、姜皆因母得姓,皆为癸女之后。姚实为舜与癸女之后。姚发音与癸女之父“尧”音同。
④ 史记载︰春秋早期有姚国,虞舜后代,子孙以国为氏,称为姚氏
⑤ 源于羌族,出自后汉西羌烧当羌部首领姚弋仲。据史籍《晋书》记载,西平郡羌族首领弋仲,本是汉朝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称姚弋仲。在姚弋仲的后裔子孙中,皆以首领所改为姓氏,称姚氏,世代相传至今 。故西平姚氏,是重要的一支。
⑥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时期蒙古族禹尔部。据《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明朝时期,有蒙古族人饶五十,因有功于朝廷,受赐姚姓而姓姚,称“姚名智”,其后裔子孙世代称姚氏至今等 。
⑦ 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岳佳部。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耀佳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岳佳部,满语为Ya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后多冠汉姓为姚姓 。
⑧ 源于德昂族,出自明朝时期德昂族拉耐氏族。在明朝万历年间中央政府大力推行改土归流运动时,被归入为云南副总兵邓子龙所辖姚营兵,驻扎在姚安,因此取汉姓为姚氏
⑨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苗族、水族、羌族、拉祜族、彝族、土家族、壮族、白族、俄罗斯 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姚氏族人分布。多为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中南、西南、西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运动中,被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予的汉姓,亦有汉族兵员驻守边疆时与各民族联姻后带入的汉姓 。
⑩《大荒南经》中说“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等等
⑪《山海经·海外西经》:“三身国在夏后启北,一首而三身。” 三身国应在今日西南地域,即四川、贵州一带。
⑫《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据考证,姚墟位于今天的濮阳范县附近,姚和妫是舜帝先后立的两个姓。
⑬《尚书》云:“德自舜明。”《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帝是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他的子孙也很蕃盛。
⑭ 据统计,源于姚姓的姓氏有70多个,如陈、王、胡、孙、袁等,姚姓也作为大姓一直沿用至今,人口约550万;
虞舜,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历来被列入“五帝”之中,奉为华夏至圣。传其称号为有虞氏,姓姚,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因国名“虞”,故又称虞舜。东夷之人,生于诸冯(今属山东诸城)。他是帝颛顼的六世孙,自五世祖穷蝉起都是平民。 帝舜从小受父亲瞽叟、后母和后母所生之子象的迫害,屡经磨难,仍和善相对,孝敬父母,爱护异母弟弟象,故深得百姓赞誉。舜曾辛勤耕稼于历山,渔猎于雷泽(今属山东菏泽),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在寿丘(今山东曲阜)制作日用杂品,在顿丘(今河南浚县)、负夏(今山东兖州)一带经商做生意。因品德高尚,在民间威望大。
嬴
(拼音/读音:yíng)
①《秦本纪》中叙述了“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钟离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②《潜夫论·志氏姓》中就明说:“李、梁、葛、江、黄、阮、寥、诸葛、英、赵、秦、沈、徐,皆皋陶之后也。”皋陶之后有八支都为伯益的嬴姓十四氏。
③《帝王世纪》记载:“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嬴姓也。”少昊位列“五帝”之中,也是华夏民族的奠基者之一,功绩卓著。西周灭亡后,姬宜臼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原有的镐京(今西安长安区西北)被犬戎占据。姬宜臼将镐京附近的土地赐给嬴氏,建立秦国,以抵御犬戎。后来,秦国不仅将犬戎打跑,还完成了大一统。因此,嬴姓子孙也很蕃盛。据统计,《百家姓》中的508个大姓,源于嬴姓的有30多个,如李、黄、梁、徐、赵、马、秦等。然而,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洗刷,嬴姓已十分罕见。
姒
(拼音/读音:sì)
① 姒姓,与姬姓、姜姓长期通婚,姒氏、有蟜氏、有崇氏(鲧)、夏后氏、有莘氏、蓼氏等国(部落)以及周文王之妻太姒、周幽王之后褒姒均为姒姓。相传夏禹之母吞薏苡而生禹,舜因命禹继承有蟜氏祖姓。另有今人一说,姒姓为伯鲧之姓,鲧为尧之崇伯,尧赐鲧姓姒。禹为其子。春秋时蓼国为姒姓之裔国。姓是尧赐于大禹的,见于吴越春秋,尧曰:"俞!以固冀于此。"乃号禹曰伯禹,官曰司空,赐姓姒氏,领统州伯,以巡十二部。
② 相传少昊子台骀封于诸汾川,其后有沈、姒、蓐、黄等国。当以国为姓。周文王之妻为太姒,出自姒国。
③《通志·氏族略》记载:“女志于水中得月精,神珠如薏苡,爱而吞含之,遂生夏禹。”因为大禹是其母吞吃神珠薏苡所生,所以他得姓为姒。大禹在历史上功绩显赫,尤以治水的功劳最大。他的儿子启建立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家天下”王朝夏,所以子孙也很蕃盛。据统计,源于姒姓的有夏、娄、邓、曾、鲍、谭、嵇、关、窦、欧阳等30多个姓。不过,姒姓如今很罕见,人口不足2000人。
有的姓氏还有别的起源,但是姒姓却是他们最初或最重要的起源。其中包括佀(似)姓、题姓、夏姓、顾姓、扈姓、谭姓、夏侯姓、相姓、鲍姓、曾姓、廖姓、娄姓、巢姓、邓姓、窦姓、戈姓、杭姓、嵇姓、计姓、欧阳、莘姓、蔚姓、禹姓、越姓等
妘
(拼音/读音:yún)
① 妘姓是一个中国姓氏,是中国上古最早的姓之一。妘姓是中国传说时代祝融八姓之一,也是八姓之祖。周朝的鄅国、夷国、逼阳国都是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妘”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据《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鄢、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后人尊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
② 妘姓是“祝融八姓”之一,《史记》记载,祝融是颛顼帝之孙。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均源于妘姓,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国名“罗”为氏。
③ 而妘姓逐渐去掉女字旁,演化成云姓,沿用至今。
妫
(拼音/读音:guī)
① 妫姓源于有虞氏,出自上古有虞氏后裔舜帝的封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姓。妫姓为上古时期原始姓氏之一,得姓始祖是舜帝,因舜帝出生于姚墟所以以姚为姓。当舜还是个平民的时候,就有德有望,部落首领尧十分欣赏他的才干,于是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并让他居住于妫水之边。后舜帝随父亲后母迁居妫水,舜就加以妫为姓,之后舜帝部分后代也以妫为姓。
妫姓,中国上古八大姓之一,与姚姓同源,出自五帝之一的虞舜(舜帝生于姚墟而居于妫水), 属于以居邑名称为姓。
由其衍生的姓有很多,例如陈、田、胡、袁、陆、王、车、薛、夏、满等,但妫姓如今已极为罕见。
妊
(拼音/读音:rèn)
①《左氏春秋》中载,妊姓为伏羲氏风姓后代。另说妊姓即“任姓”一脉,是中国传说时代黄帝长子的后裔。另有任姓来源于契族,任姓是契族古老姓氏之一。契族后裔建立辽国。
②《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黄帝最小的儿子叫禹阳,他得姓为“妊”。后来,他的后裔寒浞,曾统治整个华夏民族长达40年。
③ 周朝时的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等诸侯国,都是妊姓后裔的封国,其国名逐渐演化成现在使用的姓。另外,妊姓也逐渐演变成如今的任姓。
姞
(拼音/读音:jí)
① 姞氏是中华汉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
② 姞姓源于传说中的黄帝王朝开创者姬轩辕, 是直接由黄帝所赐姞姓。《国语》胥臣云:“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引用了《国语》中胥臣对重耳说的前两句,即“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姞氏即黄帝十二姓其中之一,即黄帝之子伯鯈所承受姓,与《国语》、《史记》中所云是一样的。伯鯈的后代有改姞成简写吉。时至今日,从女旁的带有母系氏族社会标志的“姞”姓已经很少了。
③ 伯儵。黄帝二十五子之一,史书未载是黄帝的第几子。《国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伯儵即受姓姞氏,是中国上古姞姓惟一的来源。
④ 据记载,黄帝为自己的25个儿子立了12个姓,其中一个儿子得姓为姞。在先秦时期,姞姓衍生出了燕、雍、须、光、鲁、鄂、卤、孔、尹、蔡、阚等姓。
⑤ 据统计,如今的燕、严、杨、孔、鲁、郅等姓,均源于姞姓。而姞姓与妘姓类似,逐渐演变成吉姓,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