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蒙)蚩尤

(苗王)




  历史传说,蚩尤,即 蒙蚩尤(苗语),蒙子酉,(九黎部落!即如今的苗族)。也就是和炎黄联盟战斗的那一位上古战神!!因不敌炎帝黄帝联盟,无奈战败!!自此,炎黄成为中华的正统,从此中华文化就以炎黄为开端。。。。。。而蚩尤就被冠以各种骂名流传千古!蒙冤千年!!


 关键字:蒙蚩尤 蒙子酉 蚩尤 九黎部落 苗族 东夷集团 涿鹿之战 踩花山 中华文化








  在“蒙蚩尤”(苗王)




 的统领下繁荣昌盛,由于战争的影响,被迫扶老携幼,牵捉驮马,脚穿草鞋,钻深山过老林,林森森石林林,“翻过水山头,来到风雪坳”。。。。。。


  截至目前,蒙蚩尤是本人找到带有蒙字称呼的最早的词,与蒙氏起源是否有关系还有待考证!!


??? 本文所述仅供参考!!???







【序章】




 《国语·楚语》
“九黎,蚩尤之徒也”。

 《国语·楚语》
“三苗,九黎之后也。”

 《马关县志》
“苗人,其先由湘串黔,由黔入滇,其来久有”。

 《路史·蚩尤传》
“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

 《太平寰宇记·卷四六》
“蚩尤天在县南一十八里”。

 《易·系辞》疏引
 《帝王世纪》
“炎帝”之号,凡传八世: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至帝榆罔之世,始见蚩尤部浇崭露头角。"

 《尸子》
“造冶者,蚩尤也”。

 《世本·作篇》
“蚩尤以金作兵”,或云:“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予”。

 《志林》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

 《广雅释诂》
“蚩,乱也。”

 《方言》
“蚩,悖也”。

 《述异记》
“蚩尤氏的耳鬓如剑戟,头有角。”

 《述异记》
“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龟足蛇首,主疫,其俗遂为立祠。”

 《山海经•大荒北经》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

 《山海经·大荒南经》
“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

 《孔子三朝记》
“黄帝杀蚩尤于中冀,蚩尤股体身首异处,而其血化为卤,则解之盐池也,因其尸解,故名其地为解。”

 《史记·五帝本纪》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史记·五帝本纪》
“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史记·五帝本纪》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

 《史记·卷一·本纪第一·五帝》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
“三曰兵主 ,祠蚩尤 。”

 《史记·天官书》
“蚩尤之旗,类慧而后曲,象旗,见则王者征伐四方。”

 《史记·高祖本纪》
“(众)乃立季(刘邦之宇)为沛公。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而衅(兴)鼓旗,帜皆赤。……于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攀哈等皆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与。"

 《史记·封禅书》
““高祖初起,祷丰[]榆社,徇沛,为沛公,则祠蚩尤,衅旗鼓。遂以十月至灞上,与诸侯平咸阳,立为汉王。”

 《史记·封禅书》
“齐八祀,三曰兵主,祠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史记·封禅书》
“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

 《尚书·吕刑》
“刵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令)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戳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

 《龙鱼河图》
“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马戟大 ,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而叹。天谴玄女授黄帝兵信神符,制服蚩尤,以制四方……”。

 《汉学堂丛书》
“黄帝之初,有蚩尤兄弟七十二人,铜头铁额,食沙石,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

 《皇览•冢墓记》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

 《述异记(上)》
“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牛氐人,人不能向。”

 《初学记·卷九》引
 《归藏•启筮》
“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

 《路史·后纪四·蚩尤传》
“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其像率为兽形,傅以肉翅。”

 《通雅·卷二十一》
“宋崇宁时,帝敕天师张虚靖召关公破蚩尤、复盐池,见灵,遂封(关公)崇宁真君。”

 《山海经·大荒北经》
“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

 《盘根》《兄妹制人烟》
广南白苗地区古歌 ,“我们的祖先,远古时候,住在大平原,挨近大河边,与天水相连”。在“蒙蚩尤”(苗王)的统领下繁荣昌盛,由于战争的影响,被迫扶老携幼,牵捉驮马,脚穿草鞋,钻深山过老林,林森森石林林,“翻过水山头,来到风雪坳”。

 《逸周书 史记解》
“维正月王在成周,昧爽,召三公、左史戎夫,曰:“……武不止者,亡。昔阪泉氏用兵无已……徙居至于独鹿,诸侯畔之,阪泉以亡。”

 《逸周书 尝麦解》
(嘉靖元年跋刊本版) “昔天之初,口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口口。上天末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

 《舆地志》
“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

 《皇览·墓冢记》
“蚩尤冢在东郡寿张县阚城中,冢高七丈,常以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曰:蚩尤旗”。

 《史记正义》
“蚩尤冢在东平陆监乡,监即阚云”。

 《汉书地理志》
“蚩尤墓在东平陆寿张县阚城。”

 《苗族简史》
顺着“河水谷花香,生活好地方”向西南迁徙

 《苗族简史》
“川南、黔西北一带有蚩尤庙,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

 《花山起源之歌》
“我们已从初三踩到初九/祭祀蚩尤活动今年已完/我们将要把花杆放倒/用它来做花山主的金床银床/让蚩尤的子孙个个成王。”

 《马关县志·风俗志》
“每到正月踩花山,山场一开,众苗女遥立场外作羞涩不前态,有苗男子以油脂涂予长绳,两人拉其端围之,故作欲污女衣之状,诸苗女乃被迫入场,或三或五相聚而立,任凭苗男选择。”

 《梦溪笔谈2卷三》
“解州盐泽,方面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氵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

 《管子·地数篇》
“葛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二十”。

 《续夷坚志》
“华州界有蚩尤城。古老言蚩尤阚姓,故又谓之阚蚩尤城,城旁阚氏尚多。”

 《魏土地记》
“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并侧流注阪泉”。

 《晋太康地理记》
“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

 《太平寰宇记·河东道七》
“蚩尤城在县南一十八里……其城今摧毁”。

 《汉书·地理志》东郡寿良县条下记
“蚩尤祠在西北(涑)上,有朐城”。

 《拾遗记》
“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后分为邹氏屠氏”。

 《尚书·周书·吕刑》
“蚩尤惟始作乱,延及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




【史料索引】





















































作者和朝代 形象出处
作者不详(先秦时期) 《山海经?大荒北经》
作者不详(先秦时期) 《孔子三朝记》
司马迁(西汉) 《史记·卷一·本纪第一·五帝》
司马迁(西汉)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
作者不详(汉代) 《龙鱼河图》
恒范等(三国) 《皇览?冢墓记》
任昉 (南朝梁) 《述异记》
徐坚(唐) 《初学记·卷九》
沈括(北宋) 《梦溪笔谈·卷三》
罗泌(南宋) 《路史·后纪四·蚩尤传》
方以智(明朝) 《通雅·卷二十一》






【传说】



  苗族是中国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苗族源于远古时“九黎”和“三苗”之后裔。五千多年前,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一带,居住着一个名叫“九黎”的部落联盟,以蚩尤为其首领。与此同时,以黄帝为首的另一个部落联盟,兴起于黄河上游的姬水,并向黄河下游发展。当蚩尤发展到中原时,与黄帝发生了战争。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最后在涿之战(今河北省涿鹿县)中“九黎”部落联盟被打败,蚩尤遇害。尧、舜、禹时期,以欢兜为首的九黎后裔又逐渐发展形成新的部落联盟,即“三苗”。经过多次战争,“三苗”被舜打败,欢兜部落被迫南迁或西徒。

  在苗族历史中,不断大幅度、远距离迁徙,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其迁徙的主要原因是战争和其他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其次。至于小范围内的局部移动,则是频繁多向性的穿插。故有“桃子开花、苗族搬家”之说。

 在苗族人民的心里,他们把踩花山视为一种吉祥的象征并顶礼膜拜,这来源于苗族民间传说为据。

  【传说】在远古时代,苗族住在山上,环境条件恶劣,人口不发展甚至减少,这时,上天就派“博大田”和“又大公”结为夫妻下凡来发展人口,但一直没有生育,后夫妻俩立杆拜天,烧香化纸,感动天地,上天就叫云彩和风云相交得一子给夫妻俩做儿子,取名“师医”。“师医”长大后,精通医术,能治百病,从而使苗家人口得以迅速发展起来。师医死后,苗家人为感谢上天和纪念师医,四乡八寨长者集中商议,决定每年腊月十六栽花树,正月初三来采花山;栽花树踩花山,意在有子女人家祝福平安健康,快长快大,无子女人家祈祷求子以及追求美好和谐的生活。另一种说法是纪念日。苗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从前,苗族祖先居住在平原地区,那地方有着肥沃的土地,牛羊成群。狠心的皇帝一心想霸占苗族的地盘,就派皇兵来攻打苗族部落,苗王蒙蚩尤就率领他的九个儿子、八个姑娘和苗民们,与皇兵交战,最终寡不敌众,苗族失败了,蒙蚩尤的九个儿子、八个姑娘在战斗中牺牲了,苗族的祖先不得不往西南的高山峻岭中迁徙。蒙蚩尤在腊月十六日竖立花杆,正月初二、三、四这三天举行祭奠仪式,纪念为保卫家乡而牺牲的儿子和姑娘,同时,还进行武术表演(即苗族的民间武术之棍术、刀术、枪术、钩镰、三节棒、链甲等)。这是苗族人民的共同文化认知和民族自豪感,从而使一年一度的踩花山活动得以代代相传至今。








  

 【传说】

 相传蚩尤是九黎之君,九黎即九夷,属东夷集团




 蚩尤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以在涿鹿之战中与黄帝交战而闻名。蚩尤在战争中显示的威力,使其成为战争的同义词,尊之者以为战神,斥之者以为祸首。蚩尤也是苗族相传的远祖之一。




 其活动年代大致与炎帝和黄帝同时。




 黄帝战胜炎帝后,在今河北涿鹿县境内,展开了与蚩尤部落的战争——涿鹿之战,蚩尤战死,九黎等部族少部分融入了炎黄部族,形成了初始的中华文明。




 传说蚩尤有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死不休,勇猛无比。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破之。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黄帝所杀,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




【涿鹿之战 】

(史前战争)






  涿(zhuō)鹿之战,距今大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




 “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

 涿鹿之战对于古代华夏族由远古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蚩尤“宇于少昊”,说明其发祥地在今山东曲阜,这一地区史前时代属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

 从距今6000多年前开始获得迅速发展,到距今5000年前后的大汶口文化晚期,不仅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原始农业、家畜饲养有了长足的进步,各种手工业部门一无论是石器还是骨角牙器制作,其工艺水平都日渐超过了同期的中原,制陶业更逐步走向中华史前制陶的顶峰。

 在此基础上铸铜工艺萌芽,开始只能铸造小型铜工具,稍晚的龙山文化时已有了青铜容器的铸造,并逐渐取代了制陶业的尖端手工业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一支支大汶口文化的先民相继西向发展,进入华夏集团居地去拓展新的生存空间,据研究得知,距今5000年前后,其部分居民已西迁进入豫中,直接发生接触的影响所及直达豫西、豫南、苏南等地,涿鹿之战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蚩尤九黎与中华文明】






  蚩尤九黎部落是最先生活在我国东部黄河下游华北地区的居民,炎帝和黄帝部落则发迹于我国西部黄土高原,后来才逐步东迁至黄河中下游平原。这是学术界早已形成的定论,至今也并无分歧。


  正因为蚩尤九黎部落长期生活于大河流域平原地带,所以较早地进入农耕定居生活;炎、黄部落在西部高原地区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畜牧生活,东迁至黄河中下游平原后才转入农业耕作。

 蚩尤九黎部落是我国耕作农业的始创者。《管子》等先秦文献记载已证明了这一点。黄帝制伏蚩尤后,用蚩尤为“当时”之官,以明“天道”,实际上也就是不习农耕的黄帝部落,借助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具有丰富农事季节时序知识的蚩尤九黎部落,掌管天象,指导农事。

 本世纪50年代以来在黄河下游山东、淮北、河南东部一带考古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年代属距今6000至4000年前左右,其居民以农业经济为主,过着定居生活,并发掘出大量窖藏粟粒,说明粮食产量较多,已有剩余。从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及分布来看,都正好同蚩尤九黎部落生存时代和活动地域相吻合,大汶口文化应该就是作为我国最早从事农耕稻作的蚩尤九黎部落所留下的文化遗存。

  《管子》曾记载,蚩尤受黄帝之命,发葛卢、雍狐之金,制作金属兵器。此外,先秦文献还有不少有关蚩尤冶金作兵的记载。

 如 《尸子》:“造冶者,蚩尤也”;

 《世本•作篇》:“蚩尤以金作兵”,或云:“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予”。在蚩尤以金作兵之前 ,炎帝、黄帝部落都还是以石为兵,以木为兵,所以历代公认蚩尤乃金属兵器之创始人。既然能冶金作兵,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无疑也会制作和使用金属工具。古代称“金”,实际是指铜,说明蚩尤九黎部落早在五六千年前已使用青铜器,比炎、黄部落更早使用金属器物,这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巫教,或称巫鬼教,是中国民间一种古老的传统宗教,流传甚广,至今在各地区特别是南方各民族群众中仍有相当深的影响。而就其最初的渊源看,也应追溯到蚩尤九黎。

  《管子》所载的蚩尤“明于天道”,还有
 《志林》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可能就同巫师“通达”上苍神明,以及相应的巫术祭祀活动有关。

  《国语》说得更清楚,所谓蚩尤九黎“民神杂糅”、“家为巫史”、“民匮于祀”,即指崇奉巫师和巫术,借以沟通人神,鬼神众多,祭祀活动频繁。可见巫鬼教的这种基本特征,五六千年前已在蚩尤九黎部落中初步形成。农耕、金属器、巫教,均肇始于蚩尤九黎部落,也可以说是蚩尤的“三大发明”。正是蚩尤九黎所创始的这些文化因素,由炎、黄部落所汲收和发扬,为整个古老的中华文明的创造和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蚩尤与苗族】



  在中国现有的56个民族中,有一个民族,逆反儒家正统观念,至今仍虔诚地崇奉蚩尤为自己的始祖神和远祖英雄。这个民族就是古老的苗族。


  川南地区苗族传说,远古时苗族的首领名叫蚩尤,同黄帝本是兄弟,后因黄帝错怪蚩尤偷吃了“龙心”,双方发生战争。蚩尤先胜后败,被黄帝杀害。蚩尤手下的大将夸父带领苗民由北向南转移。途中夸父又被黄帝大兵用箭射死。夸父身边的壮士被推举为“路师”,在埋葬蚩尤、夸父的地方,吹芦笙、敲战鼓、吹牛角,祭奠和超度死者。然后又继续迁徙。


  黔西北和滇东北苗族流传的关于蚩尤的古歌说,远古的时候,苗族居住在叫“甘扎地坝”的平原上,首领格蚩爷老(即蚩尤)带领大家开田种地,生活得很幸福。后来“沙召觉地望”(又叫“格炎爷老”,说的是指炎帝,有说是黄帝),想抢占甘扎地坝平原,于是双方发生战争。格蚩爷老英勇善战,战争持续13年,未分胜负。最后沙召觉地望用欺骗手法,杀害了格蚩爷老。格蚩爷老的子孙被迫迁徙,迁到叫“斗南一莫”的地方(意为“大江边”,有说即长江边)。贵州关岭自治县苗族流传有
 《蚩尤神话》。


  据神话说,远古时,苗民居住在黄河边上,共81寨,苗民称自己的寨子为“阿吾八十一,”他们的首领叫蚩尤,所以又称黄河边的平原为“蚩尤坝”。蚩尤和他的两位兄长除掉了危害苗民的“垂耳妖婆”,将家乡建设得很美丽,大家过着幸福的生活。后来妖婆的三个妖娃请来了赤龙公、黄龙公(即赤帝、黄帝)复仇,发动了战争。蚩尤率领苗民英勇奋战,累败赤、黄二公。后来赤、黄二公联合雷老五(即雷公),水淹苗兵,擒杀了蚩尤,焚毁了81寨。剩下的苗民被迫抛弃家园,告别“阿吾八十一寨”,渡过黄河,进行迁徙。

 在云南、贵州、广西其他的一些苗族地区,也都有关于蚩尤的传说,内容多有相同之处。


  由老挝远徙美国的苗族,也有类似的传说。在明尼阿波利斯市苗人社团的一次座谈中,两位苗族老人说,他们的祖辈传下来,苗族的祖先原住在叫“涿”(或说“涿鹿”、均苗语译音)的地方,那里的山洞有许多燕子,后来同汉人皇帝打仗,打败了才被迫渡过大江大河,进行迁徙。说的“涿”或“涿鹿”,应是今天涿鹿县;山洞里有许多燕子,可能同河北涿鹿县附近的燕山有关。这些美国的苗族老人,既不懂英语,也不懂汉语,基本上是“文盲”,他们根本不知道中国有个涿鹿县,更不用说他们的前辈。所以老挝和美国苗族的传说肯定不会是后世什么人编造的,或附会中国什么汉文献的记载。

 各苗族地区还有许多祭祀性活动同蚩尤有关。例如,据云南文山地区苗族传说,苗族的“踩花山”(或叫“扎山”)最初就是为了祭祀祖先蚩尤。花山场中所立的“花杆”,上面挂有一幅三尺六寸长的红布,叫“蚩尤旗”;立花杆时,主持人要念咒词,追述苗人祖先“蒙蚩尤”(“蒙”为西部方言苗族的自称),如何同汉人皇帝打仗,兵败被杀,苗人被赶跑,等等。又如,川南和云南威舍地区的苗族,至今还流行一种叫“还泰山”的祭祀活动。每年冬天(一般在年尾),杀猪祭祖,在野外山林中进行。主持人所念咒词,也是叙述远古时蚩尤同黄帝如何打仗,失败后怎样进行迁徙,等等。

  湘西及相邻黔、川、鄂地区苗族,称“蚩尤”为“剖尤”。“剖”苗语是“公”(或“祖公”),“剖尤”即“蚩尤公”。传说,“剖尤”是远古苗族一位英勇善战的领袖,杀猪祭祖时首先必须供奉“剖尤”。凡人丁不兴、重病缠身,先祭三十六堂鬼,如果仍未见效,最后可祭始祖神“剖尤”。黔东南、桂北融水等地苗族,每六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大型祭祖仪式“吃鼓脏”时,也首先要祭始祖“姜尤”(即蚩尤,黔东南苗语音译)。

 此外,苗族特别崇拜枫香树(即枫木),显然也同蚩尤有关。《山海经.大荒南经》载:“枫木,蚩尤所弃桎梏,是为枫木”。郭璞注:“蚩尤为黄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摘弃其械,化而为树也”。即认为枫木是蚩尤的化身,象征蚩尤不死。湖南城步苗族有祭祀“枫神”为人驱除疫鬼的习俗。祭祀时,巫师装扮成“枫神”,头上反戴铁三脚架,身上倒穿蓑衣,手持圆木大棒,颇类传说中“铜头铁额”的蚩尤。黔东南苗族将枫木奉为始祖树,传说苗族祖先是从“蝴蝶妈妈”的卵孵化出来的,而“蝴蝶妈妈”,最初又是从枫木树心里生出来的。

 从民俗学材料的各种口碑资料看,蚩尤同苗族的关系如此密切,绝非偶然,将苗族族源追溯到蚩尤九黎部落,确认今天的苗族是当年蚩尤九黎的直接后裔,是有充分根据的。蚩尤是国内外近千万苗族共同的始祖,是毫无疑义的。


【蚩尤与汉族】



 其实,蚩尤九黎不仅是苗族的先民,而且也是形成汉族的最初的重要渊源。

  汉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老大哥,是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从汉民族的发展史看,汉族的前身和主体是夏、商、周时代的中原华夏族。中原华夏族系源于炎帝和黄帝部族。

  黄帝先后战胜炎帝、蚩尤,战败的炎帝和蚩尤部落成员,都会有大批逃离华北平原向南迁徙的。进行南迁的炎帝部落成员,曾越过黄河、长江,进入荆、湘,今天湖南省炎陵县的炎帝等就是他们留下的遗迹。这部分南迁的炎帝部落成员,后来融入了南方民族。大批的蚩尤九黎部落成员也被迫南迁,所以才有我国南方作为蚩尤子孙后代的苗族。但是就如同炎帝部落臣服和加入黄帝部落联盟一样,也有相当一部分蚩尤九黎部落成员臣服于黄帝,同炎帝、黄帝组成以黄帝为首的更大的部落联盟。如
 《管子》所记载的,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用蚩尤为“当时”之官;蚩尤受命冶金矿、制造兵器,辅佐黄帝征服各个“诸侯”。还有
 《韩非子•十过》曾云:“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这些记载都说明,蚩尤九黎部落被战败后,确实臣服于黄帝,并辅佐黄帝征服诸侯,统一“天下”,祭泰山时,蚩尤九黎部落还组成先头部队,与“风伯”、“雨师”等部落一起,为黄帝在前面开辟道路。蚩尤九黎的这些成员,自然就逐步同黄帝、炎帝部落融合,成为华夏族和以后汉民族的渊源之一。


  现今全国的汉族同胞,无论哪一个地区、哪一个民系、哪一个姓氏,都没有谁寻根问祖去同蚩尤九黎攀上关系的。但如果能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稍作历史的考证,还是不难发现,汉民族中有不少成员,追根溯源,却是当年蚩尤九黎的子孙后代。宋代邓名世
 《古今姓氏辩证》(卷十九)考证“邹”、“屠”二姓时云:“谨按
 《壬子年拾遗记》曰:‘帝喾妃邹屠氏之地’。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后分邹氏、屠氏”。邓氏的这一考证说明,蚩尤被战败后,其部落成员顺于黄帝之后,有一部分被安置在“邹屠”之地,因而得姓,后裔又分成邹、屠二个姓氏。这是今天在汉族中依然存在的邹、屠二姓的最初来源;《古今姓氏辩证》引唐
 《元和姓篡》曰:“蚩”姓,“蚩尤之后,以国为氏”。罗泌
 《路史•蚩尤传》亦云:中原地区“后有蚩尤”,即以蚩尤为姓氏的民系;宋郑樵
 《通志略》卷二
 《氏族二》载:“黎氏,字亦作犁,子姓侯爵,商时诸侯。

 《风俗通》云:‘九黎之后’。《尚书》:‘西伯戡黎’。亦见
 《毛诗》。今潞州黎城县有黎侯故城,是其地……今岭南多此姓。”据郑樵考证,商朝有诸侯黎氏,为九黎之后,其封地在潞州黎城县,即今山西省黎城县。可见商周时代,山西东南部黎城一带居住着许多九黎的后裔。郑氏还指出,当时(即宋代)中国岭南,即五岭以南地区,也多有黎姓,说明黎氏后代唐宋时有不少已南迁至两广地区。中国汉族的姓氏繁多,难以胜数,其中还有哪些姓氏源于蚩尤九黎,现已无法一一加以考究。但从上所引材料看,至少汉族的邹、屠、蚩、黎等姓确为蚩尤九黎的后裔。无论姓氏多少,均足以证明,涿鹿之战后,被打败的蚩尤九黎部落成员有相当一部分加入了黄帝部落联盟,并逐步融合,成为后业华夏族和汉族一部分。所以说,蚩尤九黎不仅是苗族的先民,同时也是汉民族最初的渊源之一;


  蚩尤是苗族公认的始祖,同时也应尊为汉族始祖。这才符合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实际。




【蚩尤 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