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盘古至禹





  盘古又称盘古氏,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创世神,桐柏一带传说其出生于一枚龙蛋,由应龙抚育出生。 盘古王表,托名记述从盘古王到大禹时代的史表,刻碑时间在南宋前后,破译人是清朝秀才何拔儒。

 沉睡而醒后将清浊二气上下撑开,形成了天地,最终因疲惫而倒,声与气以及身体各部分化为世间万物。

  盘古神话先以民间传说流传至东汉时代,直到三国时期才出现文字记载,最初见于唐代《艺文类聚》所引三国吴人徐整创作的《三五历记》, 信仰主要流行于桐柏、泌阳一带。





[神话传说]



 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时期中开天辟地的神。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有个叫作盘古的巨人在这个“大鸡蛋”中一直酣睡了约18000年后醒来,盘古凭借着自己的神力把天地开辟出来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体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三山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




  [天地开辟]

  在宇宙空间中飘荡的大黑团乃是浑沌身体所化,因而在这个大黑团中浑沌的精灵不死,那精灵聚汇在这大黑团正中悄悄地孕育,也不知道孕育了多少万年,终于孕生出了一个新的神灵盘古。

 盘古在大黑团中吮吸着营养哺育自己,生长在黑团之中就象生长在母腹中的婴儿一般。不仅如此他还象婴儿一样整日眯缝着眼睛在大黑团的母腹中呼呼酣睡,好似婴儿躺在母腹中那样放松,睡得那般香甜。

 就这样这小盘古在黑团中生长,由小变大。转眼又是千百万年过去,他终于由一个娃娃样的婴儿长大成了一位硕大的巨人,身体成熟起来。

 身体的成熟使巨人盘古倏然睁开了一直眯缝着的睡眼,但由于他眼前尽是雾状的混沌黑暗,所以他睁开眼来却也是什么都看不到。

 盘古睁眼看不到光明和事物,以为眼刚睡醒,便用手把眼睛揉了又揉。然而尽管他把双眼揉了数次,但由于呈现于他面前的依然是漫无边际的雾状混沌黑暗,他还是什么也看不见。

 巨人盘古看不到东西和光明禁不住恼怒起来,他恼怒自己的面前为什么只有雾状混沌黑暗,而没有耀眼的光明绚丽世界。恼怒使他跃将起身,一边大喊大叫他要光明,一边狂跳乱撞以冲破这黑暗的世界。

 盘古就这样喊啊叫啊跳啊撞啊,也不知道喊叫跳撞了多少年月,他的喊叫跳撞之声终于冲出混沌黑团,传到了端坐在天宫灵宵宝殿玉皇大帝的耳中。玉皇大帝闻听心喜,随手抓起一把板斧,倏地向身处在黑团混沌之中的巨人盘古抛了过去。

 巨人盘古正在黑团混沌中喊叫跳撞,随着板斧向他飞来他的眼前突然闪现出一丝光明。正跳的盘古突见光明心中一惊,猛然伸手向那光明摸去,恰好抓住玉皇大帝向他抛来的那把板斧的斧柄。

 盘古出手摸向光明却抓住了一把斧柄心中惊奇,他急低头看手中所抓究为何物。

 低头一看手中所抓竟是一把板斧,真个更奇,这板斧来自何处。

 但不管这板斧来自何处,盘古都看到他手中此刻确确实实抓住了一把板斧,因而禁不住心中一阵大喜过望道:“好,好,有了这把板斧,我非用它砍开这团混沌黑暗,辟出一个光明的世界不可!”言毕,他即刻用力挥动手中板斧,振臂向面前的雾状混沌黑暗猛劈过去。

 盘古这一板斧着实劈得厉害,但见他刚刚一板斧劈将下去,就听到轰隆隆一声天山脚地裂般的巨响,随之便见周围的雾状浑沌黑暗即刻被砍开一条缝来,从那条缝隙中射来了璀璨耀眼的光明。

 盘古见之心中大喜,即刻手挥板斧口中高喊连声欢呼起来。

 然而盘古的欢呼之声未落,便又见到他刚才一板斧劈开的那道透来光明的狭窄缝隙,由于上部雾状浑沌黑暗用力下压,已是越来越窄,欲要合拢起来,那刚刚闪现的一线璀璨耀眼光明,也欲随着那砍开缝隙的弥合就要消失了去。

 盘古睹之心中大惊,急弃手中板斧于地,随之举起双臂嗨地吼叫一声,便把上部正往下压的雾状浑沌黑暗向上用力举将开来,方才使得那条刚被砍开的缝隙没有弥合起来,那从缝隙中射来的璀璨光明没有消失。

 然而,盘古虽将上部下压的雾状浑沌黑暗举将了上去,保证了他用板斧砍开的缝隙,赢得了从缝隙中射进的璀璨光明,但他高举的双臂却沉重地感受到了上部雾状浑沌黑暗向下的巨大压力。

 由此他知道如若自己将上举的双臂放将下来,上部雾状浑沌黑暗就会再压将下来。将他砍开的那条缝隙弥合在一起而消失。因而他不敢将上举的双臂放将下来,而一直用力将双臂向上举着。

 就这样盘古用力向上伸举双臂,使得他的浑身骨骼象竹笋拨节一样咯嘣嘣日夜作响,这响声使他的骨骼一日日生长,随着其骨骼的一日日生长他浑身的肌肉也生长不息。盘古的身躯于是每天长高一丈。

 也就把他用板斧砍开的狭窄缝隙每日加高一丈,如此十万八千年过去,盘古身长十万八千丈,被他用板斧砍开的缝隙,便上下相距到了十万八千丈。

 至此,盘古眼见缝隙上下相距已经十分遥远,不会再合拢在一起,方才放心地向上向下仔细看视。盘古向上部原先的雾状浑沌黑暗一看,只见先前的雾状浑沌黑暗,已经全部变成了湛蓝透明的天空。

 随后他又向脚下原先的雾状浑沌黑暗看去,只见那先的雾状浑沌黑暗,已经全部变成了沉厚的黄褐色大地。盘古看着这无边无涯极厚极厚的黄褐色大地,和那湛蓝湛蓝的无垠天空,只见光明万里,黑暗隐去,禁不住心喜万分,高兴得禁不住一阵哈哈哈放声笑将起来。

 由于盘古眼见自己开出了高天辟出了厚地高兴至极,因而高兴得大笑不止。但见他一阵常笑不停,竟然由于笑的时间过长,一口气缓将不过来倏然间神崩力溃,使得他高大的身躯,顿然间摧山倒壁般扑通一声摔倒在了地上,从此再也站不起来,就这样盘古大神倒下死去了,但他倒下死的壮烈,因为他开创了开天辟地的宏伟业绩。盘古大神就这样倒下死去了,但他又没有死,但见他倒下的身躯突然间又迸射出万道金光,随着金光的射出其身躯的每一个部位,都动变起来。

 他的左眼睛,在动中飞向了东天,变成了一轮金光灿烂的太阳,悬挂在东方照亮着乾坤天地。他的右眼睛,在动中飞向了西天,变成了一轮银光柔和的月亮,与悬挂东天的太阳遥遥相对。

 他嘴里呼出的气流,在一片呼啸声里,变成了化育万物的和煦春风。变成了天空中蒸腾的云雾,变成了浓云里瞬息万变的闪光,变成了震耳欲聋的惊雷。他的头发和胡须纷飞四面八方,在高山大川丘岭之上,变成了稠密的树林如茵的芳草缤纷的鲜花。他的汗珠,噼噼叭叭迸飞向天际,变成了缀满蓝天的晶亮星斗。

 他的四肢蠕动生长,变成了拔地冲天的五岳高山。他的筋络蠕动延伸,变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他的血液四溢流淌,变成了奔腾不息的千江万河。他的牙齿和骨骼飞散开来,变成了闪光的金属,洁白的美玉,晶莹的珍珠,美丽的玛瑙,变成了地下无穷的宝藏。他的唾液漫天飞洒,变成了滋润万物的甘霖......

 混沌天帝精灵不死化育而成的盘古大神,就这样开辟了天地,化育了万物,演成了乾坤。因而,他被古老中华民族的祖先衷心称誉,世世代代一直活在中华民族每一个人心中。




  [原始神话]

  在中国神话之中,盘古作为开天辟地的神祇而著称,他诞生于神话世界里的开端时期,为一切的起源,一开始天地未分,世界最早只是一片虚空,没有任何物质,宇宙还只是一团混沌的元气,这种自然的元气叫做鸿蒙,形状就像一颗椭球形的巨蛋,后来在这团混沌之中孕育出一位人称盘古的神,沉睡了整整一万八千年。盘古睡醒后,身体不断增长,周围却全是混沌包裹,一片黑暗,盘古就张开巨大的手掌劈去,一声巨响,撑破了蛋状混沌而出,致使混沌分开成清与浊两股不同的元气,较轻的清气往上浮,变成清天,较沉的浊气往下降,变成土地,盘古担心天地再次融合,于是头顶天,脚踏地,站立许久,又过了约一万八千年,盘古的体型越来越大,天也随之越高,地也越厚,距离相隔了数万里,最后天地稳固,而盘古也耗尽了自己的神力倒下,在盘古死后,世间万物都由其身躯部位和器官组织变化而成,双眼各自变成日月,呼出的气息变成风云,声音变成雷鸣,四肢变成山川,肌肉变成农田,骨骼变成岩石,血液变成江河湖海等。




  [道教神话]

  在道教神话中,传说盘古是由宇宙中心一颗名叫“苍胡颉”的红色宝珠中诞生,此珠具有开天辟地的神力,苍胡颉神珠是元始天尊手中的宝物,孕育盘古同时又造就了天地的分开,话说混沌未开时,太古之初有一颗灵珠,而宇宙呈混沌一团,状如蛋形,苍胡颉珠就已经问世于其中,此珠爆炸后惊醒盘古开创了乾坤,混元之气分裂,两种不同的元气以各自独立的状态分别上升和下降,清气化天,浊气化地,之后盘古顶天立地,并将天地之间的距离远远分隔,最后身体化为大自然,令世界诞生万物,造化了各种资源,给后来出现的生物带来自然界的馈赠。




  [小说神话]

  明末周游写的《开辟衍绎》中,给盘古手里加上了斧头和凿子这两件劳动工具,故事内容发展为包含劳动开辟天地的观念。 此书的设定中,盘古是由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毗多崩娑那菩萨”转世,化成一个像蟠桃的圆团,在尚未分开的天地中翻滚,长成人形,身体伸展开来,将天地分离,但没有完全分开,于是用斧头与凿子彻底开天辟地,后遇到观音菩萨,观音受释迦之命用净瓶之露为盘古洗澡,并带盘古回归西方。 而主流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却没见到其他生灵就已经身死,倒在厚土之上化为各种自然元素。




  [民间神话]

  民俗传说的盘古创世故事大体与主流设定相似,都是从混沌中出生,睡了一万八千年之久,醒后用一把大斧把混沌劈成两半突破而出,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用自己的身体充当支撑天地的柱子,又一个一万八千年之后,天地成形且不再合并,盘古完成使命后,累倒的身体所有部位均成为各种自然事物,诞生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尘归尘)。




  [南方神话]

  从盘古神话在汉魏以后“传之甚广”,被广泛吸收并加以多种演绎看,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也有把“檠瓠”祖先演变为“盘古”者,将其传唱为“开天辟地生乾坤,生得乾坤生万物,生得万物人最灵”的创世之神。




  [泌阳传说]

  河南泌阳县民间传说:相传盘古兄妹是混沌以前的人。那时候天下瞒心昧己,见利忘义,骂天骂地,社会混乱,老天爷得知要下场暴雨,发场洪水,来个天塌地陷,彻底把世界冲洗干净。可是转念一想:天地毁灭之后,人类绝迹,万物消失,世界还象个什么样子?想到此,就派太白金星带领天兵天将到凡间查访,寻得世间最好的人,保留一至两个,流传后代。

 太白金星在一个山脚下访出了一家复姓盘古的兄妹二人。他俩父母早丧,以打柴为主。二人心性善良,忠厚老实,对人慈善,太白仙人报于玉帝后又领旨下凡考验盘古兄妹来了。

 盘古兄妹打柴时,经常路过一座寺院。寺院门前一尊石狮子,高大雄伟,张着嘴两人并排可以走进去。兄妹二人每次路过那里,总要停下来,摸摸头,摸摸尾,摸摸身子,摸摸腿。那一天兄妹正在石狮子跟前休息,从寺院内走出一位须发如银,衣服褴褛,手扶拐杖的老和尚来到盘古兄妹面前恳求:“我们寺院没有吃的了,年轻徒弟都走了,我走不动,已经饿了整整8天,求求你们每天给我拿两个馍吃吃!我要不在家,你们就把馍放在石狮子嘴里,我自己去取,以免误了你们上山打柴。”兄妹二人看到老和尚面黄肌瘦的样子,便点头答应了。

 从此,兄妹二人采野果,挖野菜吃。把省下来的两个馍按时放到石狮子嘴里。过了一段时间,老和尚从寺里出来,很诚恳地对他俩说:“你们兄妹是善良人,我告诉你们一个消息,不久就要天塌地陷,要把作恶多端、欺骗百姓造下大孽的人消灭干净。你二人心地好,要防备着,从现在起你们注意狮子的眼睛,什么时候它的眼睛红了,你们就钻到狮子嘴里去避难,千万要记牢。”

 兄妹二人正想再问,老和尚袍袖一甩,转眼没有踪影。

 六月的太阳像火一样照在地上,久旱无雨,草木枯萎,坑河见底,土地干裂,人们在痛苦的挣扎着。一日忽然雷电交加,狂风怒吼,彤云滚滚象一匹发狂的野马,使人胆战心惊。兄妹二人急忙收拾柴担转家。二人路过石狮子跟前发现石狮子眼睛通红,知道大势不好,扔下柴担,慌慌张张跟回村里报信了。

 村里人认为是胡扯八道,谁也不去躲避。盘古兄妹无奈就离开村子跑到狮子眼前,钻进了狮子嘴里。这时,狮子嘴一含,腾空而起,唿哨而去。

 兄妹二人从石狮子牙缝向外观望,只见彤云翻滚,洪水泛滥,天地混为一潭,一场可怕的灾难降临人间,忽地震天动地的一声巨响,山崩了,地陷下,天塌了,日月失去光明,天和地化为灰烬。整个自然界毁灭了。

 兄妹二人吓得挤在一起,往石狮子肚子里钻。当他们扭头往里看时,惊呆了。原来狮子肚子里是座院子,屋子里有两堆馍,每堆都是九九八十一个。这里他俩明白了,老和尚是替他们保存了这些吃食。让他们躲过了灾难。

 盘古兄妹在石狮子肚里渡过了九九八十一天,石狮子开口说话了:“我现在告诉你们,我是玉皇大帝的坐骑玉麒麟,因我喝醉了酒,误了玉帝参加王母娘的蟠桃会,罚我到凡间戴罪立功。

 当时玉帝对凡间人们的罪恶十分恼火,决定使大地沉没,重建乾坤。后经太白金星查访,天下只留你兄妹二人传宗接代。

 玉帝命我使法术,安排你们到此避难,现在灾难己过,你俩赶快出去,用自己的智慧再创造出新天地。我向玉帝请罪去了”。

 他们刚爬出石狮子的嘴,就发现世间的一切全完了,只有脚下的一朵祥云。兄妹望着空荡荡的世界,愁肠满怀,妹妹悲伤地说:“这该怎么办呢?”

 盘古说:“听说玉帝以前管十七层天,咱们去要一层吧!”兄妹二人踏云向天宫飞去,他们飞呀,飞呀,飞了七七四十九天才飞到“云堆宫”。

 兄妹二人见了玉帝,说明来意。玉帝说:“天可以给你们一层。”接着便把神案上的蓝手帕扔给盘古说:“你们到太空去,把这个手帕抛出去,便会变成天了”。

 兄妹二人接过手帕,深施一礼,急忙向宫外走去。妹妹说:“哥哥,咱们光有了天,没有地怎么办?咱们再要个地吧!”盘古一听楞住了:“听玉帝说天宫里是不允许人要第二件东西的”。

 二人说的话被石狮子听见了。他说:“不要紧,我有个办法,但不知你们有没有胆量?”盘古急忙答道:“只要能找到大地,我们什么都不怕。

 ”石狮子便说:“玉帝睡觉的地方有座‘龙眼宫’,里面有镇宫的园球叫‘如意球’,能大能小,你把它摘走。到那时候你只要说声‘大’,它就大,但再也不会缩小了。

 只是白天有神将看守,只有到晚上才能摘走。现在我的兽王牌给你,到危急时把它拿出来就没事了。”说罢不辞而去。

 晚上,盘古叫妹妹在“龙眼宫”外面等着,自己腾云向“龙眼宫”飞去。刚到山前,看见两个灯笼在发光。盘古仔细一看,啊,是一条巨大的蟒蛟,头如磨盘,眼如烈火,恶狠狠地向盘古扑来。

 盘古吓出冷汗,陡然间想起兽王牌,忙从腰中取出,巨蟒看到高举起来的兽王牌就伏在宫殿前不动了。盘古从巨蟒看到高起来的兽王牌就伏在宫殿前不动了。盘古从巨蟒身边走过去,来到“龙眼宫”,便看见如意球在宫尖上闪闪发光。

 赶紧上前摘下来,装在衣袋里,高高兴兴地往回走。到了宫门口,一只猛虎向盘古窜来。盘古赶紧掏出兽王牌,猛虎趴下一动不动,便趁机飞出了“龙眼宫”。

 盘古拉着妹妹说:“快走,被玉帝发现就没命了”。兄妹二人飞向太空,定了定神。盘古把手帕向上一扔,头顶上果然出现了蔚蓝的天。只因手帕缺个角,天东北角便有个黑洞。

 他俩稍往下一飞,把“如意球”向下一扔,说了声“大”,脚下真的出现了大地。兄妹二人高兴万分。这时听到空中有人说:“盘古,念你创造天地心切,偷摘‘如意球’就不治你的罪了。”

 盘古抬头一看,见是玉帝和太白金星立在云端。赶紧跪下说:“谢玉帝宽恕。可大地光秃秃的,你能再给树木林廊和五谷杂粮,飞禽走兽,山川河流吗?”

 玉帝生气地说:“你向我要了天,又偷摘了我的‘如意球’,你还能再向我要东西吗?”说罢,即命天将把盘古兄妹脚下的祥云取回,免得他们再上天闹事。

 太白金星插言道:“玉帝,摘掉他们脚上的祥云是对的。但是念他们兄妹才创好天和地,你就按照他们的要求给一些吧!将来地上有人,也会感谢你的。”

 玉帝听太白金星言之有理,便拿一些彩纸碎片向大地一撒,倾刻间,太阳悬在当空,山脉、河流层次分明,山林树木遮天盖地,平地上禾苗郁郁葱葱,到处鸟语花香。原来混沌的大地,变得焕然一新。

 不过,天的东北角那个洞还没长严。盘古到河里捞了一块冰,扔向天的东北角,堵住了那个洞。一刮东北风,人们感到很寒冷刺骨,就是东北角那块冰的冷气。

 盘古兄妹站在大别山北端的望狮山上,四下嘹望,准备选择一个地方居住下来。猛然间发现西北方向湖光、山色美丽无比,盘古兄妹说:“这个湖若能变成山在周围环境的衬托下,可真是个好地方”。

 这话被西天古佛听到了。如来佛祖即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从大别山中段右侧搬来一座山刚好盖着湖面。当时四海龙王正在这里商量大事,突然山落向湖面下沉,致使四海龙王不能正常议事。龙王即派九条龙顶着下落的山。因此这山就叫“九龙山”。

 盘古兄妹见此情景,高兴万分,就从狮山往这山奔来。跑呀,跑呀,不知跑了多远,才跑到西山坡上。他俩累得满头大汗,热得喘不过气来,便坐下来休息。凉风徐徐而来,好凉爽,后来这座山就叫“风山”。

 他俩休息片刻继续上山,累得他俩实在走不动了还坚持向上爬。因此盘古山西南高陡处叫“高爬”。

 最后他俩登上山顶,自搭草棚定居下来,兄妹二人身槲叶遮饰。夜宿草棚之中,竭饮甘泉水,饿吃野果和草根,过着原始人的生活。后来就把“九龙山”改为“盘古山”了。




  [绍兴传说]

  浙江绍兴民间传说:老早老早时光,天地混沌,只有一条缝。不知啥时候,天外飞来一只火红火红的大鸟,在天和地的合缝处,下了老大老大的一个蛋。

 过了许多许多年,这个大蛋成了精灵,孕育成了一个盘古。为啥叫他盘古?因为他在蛋里双手抱着,双腿屈着,象是盘住整个身架,所以叫盘古。盘古在蛋里渐渐大起来,受不了啦,用嘴把蛋壳慢慢啄破,脱出来了。

 盘古长得很怪:驼峰似的头顶,大鸟样的嘴鼻,肩背上还有一对翅膀,双手双腿都老长老长。

 他把啄碎的蛋壳全吃进肚里,于是见风就大,脚踏着地,头顶着天,还是伸不直腰。他嫌天地之间的合缝太窄了,就用头向上顶,用脚向下蹬,用双手向左右推。

 他顶一顶,天高一丈;蹬一蹬,地陷一丈;推一推,左右各宽一丈。盘古呢,还在见风大。他仍然脚踏地,头顶天,没法子伸直腰。他不甘心,继续顶呀,蹬呀,推呀,如此一万八千年,天就极高,地就极深,盘古把天和地真正分开了。但是,盘古的气力已经用尽,不久就死了,所以讲盘古活了一万八千岁。

 盘古死后,他的灵魂飞到天上,变成了雷公。他的身体的各部分,分别变成了日月、星辰、风云、山川、田地、草木。

 《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绍兴故事卷》

 这则流传于民间的、由一位生活于乡村的文盲老妇人口述的盘古神话不仅填补了见之于文献记载的那则盘古神话中的不少空白,如关于盘古的形貌、盘古灵魂的归宿等,而且从语言,形象、结构等要素量,较之前者更多地保留着原始神话应有的稚拙、古朴、神秘和野性。




  [台湾传说]

  有一天,盘古邀曾祖盘扁下棋。他说:“阿祖!我们来下棋。”曾祖说:“好!”于是两人在那里下棋,从早上一直下到中午。盘古是少年人,肚子不耐饿,就向盘扁讲说:“阿祖,肚子好饿呢!我们来吃东西好吗?”盘扁说:“哈哈哈!好啊!乖孙子!你不讲,我都不觉得肚子饿了。”

 盘古要去煮东西吃。因为他的个性很活泼,而且很有艺术细胞,所以他用面粉和水,像捏水饺一样地捏出了一个一个很漂亮的人形面团,放到蒸笼里面,生了柴火蒸煮,然后又跟盘扁下棋去了。因为下棋有输赢,让祖孙二人入了迷,结果大鼎里的水竟然蒸干了。他们正下着棋,突然闻到有东西烧焦的味道。这时盘古才记起正在蒸面人,赶快去掀开笼盖。可是笼里的东西已经全部熏得焦黑,不能吃了。

 盘古很不好意思地说:“阿祖!阿祖!东西烧焦了!”阿祖心疼地安慰曾孙说:“不要紧啦!再做一次吧!”经过盘扁一安慰,盘古心里比较不难过了。但是烧焦的东西是不能吃的,盘古就把那些黑漆漆的面人捉到蒸笼旁边,说:“去去去!去树下乘凉!”仙人讲的话是会成真的。那些黑漆漆的面人听了盘古的话以后,真的变成了活人,到榕树下去乘凉,不敢四处乱跑。

 盘古重新拿面粉捏成面人,放到笼里去蒸,然后又和盘扁下棋。这次他比较谨慎了,因为东西得要蒸熟了才能吃,但蒸太久了又会焦掉。他一边下棋一边注意时间。当他觉得蒸笼里的东西大概熟了的时候,去把盖子给掀开来,结果掀得太早了,里面的面人全都白雪雪的,还未蒸熟。

 仙人有一个规则,蒸笼若一掀开,就不能再盖回去。盘古没办法,只好又把那些白色的面人捉到蒸笼边,叫他们去榕树下乘凉。他觉得很对不起阿祖。阿祖说:“憨孙子!没关系啦!你不曾有过煮东西的经验,阿祖不会怪你的!肚子饿了就忍耐一点,再做一次吧!”

 盘古又用面粉捏了第三次的面人,放下笼里蒸,然后继续和阿祖下棋。没多久,落了一场雨,把柴火给浇熄了。可是祖、孙两人下棋入了迷,一盘来一盘去的,忘了饥饿。直到天晚了,盘古才想到蒸笼。他赶快去掀开笼盖,结果里面的面人已经闷黄了。盘古没办法,仍然把那些黄色的面人捉到蒸笼下,叫他们走开,然后很难过地向阿祖说:“对不起!我本来想要做好吃的东西给你吃,可是一个烧焦了,一个没有熟,一个闷黄了。”

 从此以后,世界上就有了人类;而烧焦了的面人、没蒸熟的面人和闷黄了的面人,就成为人类里的黑人、白人和黄种人。











  [化生万物]

 开天辟地时诞生的盘古,临死的时候,将自己的整个身躯化成了世间的万事万物。他呼出的气变成了清风和云朵,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鸣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阳根化为伏羲,双乳化为女娲,四脚五体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岳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血液化成了滔滔的江河,筋脉变成了山川道路,皮肤肌肉化作了肥田沃土,头发和髻须变成了天上的星星,皮肤上的汗毛变成了草木,牙齿和骨头变成了金属和岩石,精液和骨骼变成了珍珠美玉,流下的汗水变成了润泽万物的甘露,就连寄生在身上的各种小虫,受了暖风的吹拂,也变成了生活在大地的黎民百姓。盘古为一个美好世界的诞生,贡献了自己的一切。




  [绎史]

  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盘古氏



  盘古氏,人祖也。生于混沌之初,鸿蒙未判之先。……盘古氏,生参三才而赞两仪,子三皇而孙五帝,盖自是而人极始立,人道始明,人文始着。

  故曰:一气未分道在天地,两仪既判,道在圣人,盘古氏以之,自是而有卦画,而有结绳,而有网罟人制,何者不自盘古氏肇邪?自是而有耒耜,而有衣裳,而有律吕之音,何者不自盘古氏来耶。史弁三皇,书冠五帝,古今上下知有三皇五帝,而不知有盘古氏,岂荒远在所略耶!侧闻,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不有我祖,何开我人。岂可使古今上下知有我人而不知有我祖也!茫茫堪舆,俯仰无垠,知者盖寡,谁其貌之。(明弘治谏议大夫左长史翰林检讨马政撰文评)

  感悟盘古光辉高大的形象,将盘古无私无畏、力大无穷、勇于献身的精神植根于儿童心灵深处,凸显神话教学的价值取向。(杨金勇评)

  天地本混沌,清浊不分明。牵赖盘古氏,持斧创世新。清者升为天,浊者滞为垠。(杨连龙《岁月抒怀》评)

  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开天辟地的巨人神,是最原始、最完整、最古老的创世神话。(袁宏勋《民俗巫山》评)

  盘古是中国神话中最原初的神,他生于混沌,并以大斧将混沌分开,成为天地,死后他身体的每寸血肉都奉献给大地,化育了万物,丰富了乾坤。

  ……盘古,是中国历史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祖先,他竭尽殚精,以自己的生命演化出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为千秋万代的后人景仰。(马银文、汪建民《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一本通》评)




  [禹王碑]

 湖南衡阳县岣嵝峰有一块禹王碑,唐朝韩愈、刘禹锡曾为其赋诗歌咏,南宋何致始刻碑于岳麓山峰,其上亦有蝌蚪文,经明朝学者杨慎等,当代学者马贺山、童文杰等考证,今已破译,证明是商朝甲骨文之前的夏朝篆体蝌蚪文,则此《盘古王表》的刻碑人或许曾观摩过禹王碑。




  [天干地支]

 《盘古王表》贡献之一是提出了天干地支的制造人,早在先秦时代成书的《世本》里,记载黄帝时代容成作历法,大桡作甲子。《吕氏春秋》里也说:大桡作甲子,黔如作虏首。其意为大桡制作了六十甲子纪年法,黔如则为其补充,置了闰月。

 而《盘古王表》里则提出天干地支是在伏羲、神农、黄帝之前的天皇氏时代所制:

 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 玄(黑戈)、昭阳。

 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胖、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其年岁兄弟各一万八千岁。











  [盘古发源地]

  河南省桐柏县被成为盘古文化的根源地。当地的“盘古庙会”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桐柏还启动了“盘古创世神话传说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2005年3月,桐柏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盘古文化之乡”。2006年10月30日,桐柏举办了“全球华人首次祭祀盘古大典”,并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祭祀盘古日。为此,中国民协、河南省民协与桐柏县人民政府将于2006年10月7日农历九月初九在桐柏县共同举办中国·桐柏盘古文化论坛暨中国淮河源民俗博物馆挂牌仪式。

 支撑“万代盘古根源桐柏”论点的五个标准是:一是图腾标准。古籍中盘古神话说“盘古氏龙首……”显然,古代先民崇拜的是龙,认为祖先盘古就是龙的后代,所以,盘古子孙就以龙为图腾标示,千古传承。有关盘古和龙的传说也很多。桐柏山盘古塑像的头部有两只龙角,与“盘古氏龙首”之说如出一辙,而其它的盘古神话流传区别是凤图腾,鸟、鸡图腾,与龙图腾格格不入。具有龙图腾特征的桐柏盘古神话则比较正宗。

 二是地理标准。古籍中关于盘古神话的记载最早莫过于三国吴人徐整的《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其中涉及地名的只有一处,为“盘古死后……血为淮渎……”明显将盘古与淮河发源地相联系。明代学者李梦阳撰文《大复山赋》时,将桐柏山水帘洞以西的一道酷似人形的山脉称为盘古,“昔盘古氏作兹焉,用宅……”清代学者贡愈淳作《桐柏山赋》曰:“盘古开天而首出……”明确指出桐柏山是阴阳未分、大水茫茫的混沌之时盘古首出开天的地方。

 唐朝、宋朝编修的《元丰九域志》曰:“桐柏山,淮水所出。淮渎庙,盘古庙。”纵观千古典籍,遍查全国盘古神话流传区的方志,唯有桐柏山、淮河源、水帘洞的地理名词与盘古神话密切关联。同时,桐柏山盘古躺卧处还存有一座盘古庙,许多地方还保留着盘古山、盘古洞、盘古斧、盘古井等与盘古神话密切相关的实景地名。三是民俗标准。桐柏民间流传着许多习俗,可以说是原始盘古神话的遗存。如神话传说中,说人类之初是两条鱼变成了两只猿,这两只猿就是“阴阳之始”的盘古夫妇。

 盘古崇敬祖先,就有了盘古抱二鱼以示崇敬之说。后来,盘古抱鱼之说就形象地演化成了太极图。人们效仿祖先,就形成了民间挂太极图之俗。桐柏民间自古习惯在门头上、窗户上、院落影壁墙上挂太极图,以示吉利,并有希冀祖先庇佑以辟邪之意。桐柏民俗中嫁女送竹竿、玩狮子吞小孩、玩青龙火龙救众生等都包含着耐人寻味的盘古神话故事元素。四是敬祖标准。在神话流传区,人们对神话人物崇敬程度的高低是判断神话产生根源地是与否的标准之一。在桐柏,人们对祖先盘古的崇敬程度达到了顶点。如桐柏民间传说中正月初一是盘古的生日,这一天祖先盘古要回来过年,需要清静,所以在桐柏初一到初十是不能进行闹新春的游艺活动的,直到正月初十以后才能开始,否则是犯了大忌的。另外,走遍全国盘古神话流传区,民间称盘古为王、为帝的多,唯有桐柏山居民称盘古爷和盘古奶,这也反映了桐柏山居民敬祖之意的亲切和深刻。五是活化石标准。

 人们平常挂在口头上的神话,被专家称为“活化石”。它的数量多少反映出当地人们对盘古神话的知晓度,这也是判断盘古神话传说根源地的依据之一。经过开展民间文学普查工作,桐柏县搜集出上百种盘古神话。在桐柏的大街小巷、村村庄庄,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不论是干部、工人还是农民,都能讲上一段,说上几句盘古神话,都是盘古开天辟地、捏泥造人、滚磨成亲、造衣服、驯牛、降龙、治水、造酒、造农具等,以桐柏山为中心方圆几百里的区域成为盘古神话“活化石”的丰富蕴藏地。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就是盘古文化根源地的特征。











  [典籍记载]

 宋罗泌所著上古神话巨著《路史》,与盘古王表的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极为相似。这似乎可证明《盘古王表》是仿《路史》,或者罗泌在写作《路史》的时候曾参考过《盘古王表》,未能证孰先孰后,只知《盘古王表》刻碑时间约在南宋前后。

 《盘古王表》:盘古氏后有天皇君,姓望,名获,字子润,号曰天灵,兄弟一十三人,以木德王,被迹在柱州昆仑山下。

 《路史·前纪二·天皇纪》记载:“粤有天皇,是曰天灵, 望获强尊。”

 时间过去几千年,天垣举溪河畔出了一位穷读书人,他叫何拔儒,对大禹立盘古王表的传说深信不疑,并多方寻求解答的钥匙。机会终于来到了,清光绪二十八年(西元1902年)他被清庭颁布的新政选派到日本留学。于是他悄悄地携带着早已临摹在手的天垣龟碑上的“盘古王表”文字出国,在异国他乡向众多国际友人讨论和寻求破译盘古王表的智慧。西元1906年何拔儒从国外学成归乡,继续通过实地对四川5000多年前的山寨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遗址的考察,终于破译了在天垣场盘垭村发现的盘古王表,并且补上了夏代大禹后的列朝君王。

 今天这个天垣“盘古王表”也不是孤证。如浙江学人钟毓龙的《中国上古史神话演义》巨著,公布的尧年王表也与此多有相似。


  《广博物志》

 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


  《述异记》

 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目瞳为电。 [2]


  《神仙通鉴》

 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此气化为开辟世界之人,即为盘古;化为主持天界之祖;即为元始。


  《开辟衍绎》

 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混沌开矣。

 天地合闭……就象个大西瓜,合得团团圆圆的,包罗万物在内,计一万零八百年,凡一切诸物,皆溶化其中矣。止有金木水火土五者混于其内,硬者如瓜子,软者如瓜瓤,内有青黄赤白黑五色,亦溶化其中。合闭已久,若不得开,却得一个盘古氏,左手执凿,右手执斧,犹如剖瓜相似,辟为两半。上半渐高为天,含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祥云;下半渐低为地.亦含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石泥。硬者带去上天,人观之为星,地下为石,星石总是一物,若不信,今有星落地下,若人掘而观之,皆同地下之石。然天下亦有泉水,泉水无积处,流来人间,而注大海。


  《路史前纪》

 代(世)所谓盘古氏者,神灵,一日九变,盖元混之初,陶融造化之主也。《六韬·大明》云:“召公对文王曰:‘天道净清,地德生成,人事安宁。戒之勿忘,忘者不祥。盘古之宗不可动也,动者必凶。’”今赣之会昌有盘古山,本盘固名。其湘乡有盘古保,而雩都有盘古祠,盘固之谓也。按《地理坤鉴》云:“龙首人身。”而今成都、淮安、京兆皆有庙祀。事具徐整《三五历纪》及《丹壶记》。至唐袁天纲推言之《真源赋》,谓元始应世,万八千年为一甲子。荆湖南北今以十月十六日为盘古氏生日,以候月之阴暗,云其显化之所宜,有以也。《元丰九域志》:“广陵有盘古冢、庙”,殆亦神假者。《录异记》成都之庙有盘古三郎之目,庸俗之妄。


  《真众仙记》

 昔二气未分,螟涬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末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复经四劫,天形如巨盖,上无所系,下无所依,天地之外,辽瞩无端,玄玄太空,无响无声,元气浩浩,如水之形,下无山岳,上无列星,积气坚刚大柔服维天地浮其中,展转无方。若无此气,天地不生。天者,如龙旋回云中,复经四劫,二仪始分,相去三万六千里,崖石出血成水,水生元虫,元虫生滨牵,生刚须,刚须生龙。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山中宫殿并金玉饰之,常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涧积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绝妙,当游厚地之问,仰吸天气,号曰太元圣母,元始君下游见之,乃与通气结精,招还上宫。当此之时,二气絪缊,覆载气息,阴阳调和,无热无寒,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并不复呼吸,宣气合会相成自然饱满。大道之兴,莫过于此,结积坚固,是以不朽。金玉珠者,天地之精也。服之能与天地相毕。

 据《五运历年记》记载,盘古是世间第一个人形之神,外表是一名长有四肢、五体俱全,并生有头发与胡须的男子。《述异记》记载,整个世界都是盘古的化身,头是四岳,双目是日月,毛发是草木等。 《广博物志》中盘古体型巨大,有龙首或人面、蛇身的形态, 明清画像常将盘古描绘成身围草裙的胡子大汉,且多为人形而非兽形, 《开辟演义》首次出现手持斧凿的版本。

 背景内容:治水成功之后,约西元前2070年,大禹接替舜帝登上帝王之位,但他十分思念家乡西陵氏人民曾经作出过的巨大牺牲和贡献;

 约西元前2045年,大禹亲自来到盘古王的诞生之地天垣盘垭村,在盘母石旁立下一方经他多年考证的王表龟碑,记下了从盘古到大禹四千多年间中华帝王的更代情况,即后人称的“盘古王表”。

 盘古王表,记述从盘古王到大禹时代的史表,本刻于四川盐亭天垣盘垭村盘古王表龟碑,据四川省盐亭县天垣地区远古传说,这里不但是古西陵氏的发祥地,出了黄帝元妃嫘祖, 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紧急任务,但伐木部队遭到文昌后人中的梓潼顽主的百般阻拦,在万般无奈之下,大禹只得下令诛杀了梓潼顽主。

 相传为大禹在其出生地天垣盘垭村亲立。不过其真实性值得怀疑,没有一本权威正史记载大禹曾经到过四川。并且,后来发现的三星堆遗址,说明古蜀文化和中原文化相比似乎有非常大的独立性。


  三国时代

 《三五历纪》

 盘古的开天辟地一说最早出在三国吴人徐整的《三五历记》,则此碑所谓盘古王说法最早不早于三国时期。

 《三五历纪》记载:“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极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五运历年记》记载:“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此则神话前半仍为阴阳分天地、孕人,后半部分则描写盘古躯体化生万物); [45]《洞纪》记载:“世俗相传为盘古一日七十化,覆为天,偃为地,八万岁乃死。”(唐释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四二引)


  西晋

 《帝王世纪》

 西晋皇甫谧曾作《帝王世纪》,叙述史前三皇时代帝王名讳,曰:太昊帝庖牺氏,亦称伏羲氏、黄熊氏。凡女娲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 、赫胥氏、尊卢氏、浑混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十五世。

 《帝王世纪》的伏羲氏十五世与《盘古王表》有很大的相似性,很可能参考了《帝王世纪》的说法,则其刻碑时间不早于西晋。


  东晋时代

 《枕中书》

 《枕中书》记载:“昔二仪未分,瞑涬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号曰太元圣母。元始君下游见之,乃与通气结精,招还上宫。……元始君经一劫,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头……后生地皇,地皇十一头,地皇生人皇九头,各治三万六千岁。”


  南朝时代

 《述异记》

 《述异记》记载:“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


  中唐时代

 《灌畦暇语》

 《灌畦暇语》记载:“旧说盘古氏之死也,头为五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又云: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又云: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又云:喜则为晴,怒则为阴。老圃曰:“信斯言也,则是盘古氏未死以前,未有海岳、江河、草木于下也;未有日月、风云、雷电于上也;未有晦明、阴晴于中也。然则盘古氏何所运其想而生?……其意若曰: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始也。” 《艺文类聚》引《徐整三五历纪》记载:“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唐开元占经》引《徐整三五历纪》记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开天传信记》记载:“直获得盘古髓,掐得女娲氏娘,遮莫尔古时千帝,岂如我今日三郎。”


  五代十国

 《仙苑编珠》

 《仙苑编珠》记载:“一气凝化,盘古生焉。”


  五代前蜀

 《录异记》

 《录异记》记载:“广都县有盘古三郎庙,颇有灵应,民之过门,稍不致敬,多为殴击,或道途颠蹶。”


  北宋时代

 《益州名画录》

 《益州名画录》记载:“《益州学馆记》云:献帝兴平元年,陈留高朕为益州太守,更葺成都玉堂石室,东别创一石室,自为周公礼殿,其壁上图画盘古、李老等神及历代帝王之像。”(碑文残缺,补自《益州名画录》); [50]《元气论》记载:“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以其首黑,谓之黔首,亦曰黔黎。其下品者,名为苍头。今人自名称黑头虫也,或为裸虫,盖盘古之后,三皇之前,皆裸形焉。” [51]《太平广记》引《云溪友议》记载:“盘古当时有远孙,尚令今日逞家门。” [104]《太平御览》引《三五历纪》记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 [52]《云笈七签·卷三》记载:“神人氏出生,其状神异,若盘古真人,亦号盘古。” [53]《元丰九域志》记载:“桐柏山,淮水所出。淮渎庙,盘古庙。”


  南宋时代

 《路史·前纪一》

 《路史·前纪一》引《六韬·大明》记载:“盘古之宗,不可动也,动者必凶。” 《三洞群仙录》引《述异记》记载:“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


  元朝时代

 《通鉴续编》

 《通鉴续编》记载:“盘古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变化而庶类繁矣,相传首出御世者曰盘古氏,又曰浑敦氏。盘古犹磐固也,浑敦未昭晣之谓也,皇王大纪曰盘古生于大荒莫,知其始明天地之道,达隂阳之变为三才首君,于是混茫开矣。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尚然况于人哉以盘古之先为无君耶吾不得而知也。” 《三国志平话》记载:“宰相皇甫松出班奏曰:‘自从盘古至今,此事两次。’”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盘古先生在人皇时,出《洞神经》一十二部,化人以太平无为之道。”


  明朝时代

 《西游记》

 《西游记》记载:“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感盘古开辟……盘古至今曾见风,不似这风来不善。” 《封神演义》记载:“混沌初分盘古先,太极两仪四象悬……自从盘古至今 ……盘古修来不计年……混沌未分盘古出 ……名曰盘古幡 ……盘古生太极,两仪四象循。” 《盘古至唐虞传》记载:“兹传自盘古氏直演至于今,文通雅俗,事流今古,不比世之记传小说,无补世道人心者也。” 《广博物志》记载:“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 《瀛涯胜览》记载:“王居之侧,有一大山,侵云高耸。山顶,有人脚迹一个。入石,深二尺,长八尺余。云:人祖阿聃圣人,即盘古之足迹也。” 《开辟演义》附录《乩仙天地判说》记载:“大吼一声,投下地中,化成一物,团圆如一蟠桃样,内有核如孩形,于天地中滚来滚去;约有七七四十九转,渐渐长成一人,身长三丈六尺,头角狰狞,神眉怒目,獠牙巨口,遍体皆毛;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镌二十字于其上曰:‘吾乃盘古氏,开天辟地基。’” 《大复山赋》记载:“昔盘古氏作兹焉,用宅。” 《游盘古峒记》记载:鸿漾之辟,肇于粤乎?何山以盘古名也?考邑乘,载花县辟于崇山峻岭中,北有盘古岭,下为峒,立庙祀盘古神,莫知所昉。


  清朝时代

 《康熙词典》记载:“首出御世,曰盘古氏。” 《纲鉴易知录》记载:“盘古氏首出御世,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变化而庶类繁矣,相传首出御世者曰:盘古氏,又曰浑敦氏。”《锋剑春秋》记载:“他是南海观音荐来,奉盘古之命、来东齐解危的襄王无奈,下台先行儿步,迎将上来。” 《西洋记》记载:“治世老母生下了盘古,分天、分地、分人,诚恐他吃光了世界,特自走到须弥山上,收他下来。”《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卷八十三引《补衍开辟》记载:“代(世)所谓盘古氏者,神灵,一日变,盖元混之初,陶融造化之主也。” 《绎史》记载:“然则盘古以上,谓无君乎?吾不得而知也。” 《桐柏县志》引《大复山赋》记载:“昔盘古氏作兹焉,用宅。” 《桐柏山赋》记载:“盘古开天而首出。” 《花县志》记载:“盘古峒,城北二十五里,在万山中,林木蓊翳,向为盗贼窟穴。旧有盘古庙,今圮。” 《畿辅通志》记载:“盘古村,在完县西北五十里分水山下。旧志:村为盘古氏故里。”

 《皇朝通志》记载:“御制盘古庙碑文。”


  现代

 1988年,广西民族出版社黄现璠主编书籍《壮族通史》撰写了一首歌谣《盘古开天辟地歌》:“盘古开天地,造山坡河流,划洲来住人,造海来蓄水。盘古开天地,分山地平原,开辟三岔路,四处有路通。盘古开天地,造日月星辰,因为有盘古,人才得光明。”

 2003年,盘古的故事被收录于老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之中,如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推出的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四年级上册,在第13篇课文《开天辟地》中讲述了盘古创世的神话传说,并配有盘古用手脚支撑天地的彩色插图。

 2019年,由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温儒敏主编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也收录盘古,在第四单元12课《盘古开天地》中亦以图文视角讲解盘古的传说故事。









 现从天垣流传的盘古王表能整理出:




  [原始社会]

 1.盘古 2.天皇 3.地皇 4.人皇 5.五龙纪 6.摄提纪 7.合雒纪 8.叙命纪




  [母系氏族时代]

 1,巨灵氏 2,句疆氏3,谯明氏 4,涿光氏5,钩陈氏 6,黄神氏7,巨神氏 8,犁灵氏9,大隗氏 10,鬼隗氏11,掩兹氏 12,泰逢氏13,冉相氏 14,盖盈氏15,大敦氏 16,云阳氏17,巫常氏 18,泰壹氏19,空桑氏 20,神民氏21,倚帝氏 22,次民氏

 1,辰放氏(4代) 2,蜀山氏(6代) 3,虺傀氏(6代) 4,儿遽氏5,希韦氏(4代) 6,有巢氏(8代) 7,燧人氏(4代) 8,庸成氏(8代)




  [三皇时代]

 1,浑沌氏(7代) 2,葛天氏(4代) 3,女娲氏4,伏羲氏5,赫胥氏6,东户氏(17代) 7,皇覃氏(7代) 8,启统氏(3代) 9,吉夷氏(4代)




  [父系氏族时代]

 1,仓帝史皇氏 2,柏皇氏(20代) 3,中皇氏(4代) 4,大庭氏(5代) 5,栗陆氏(5代) 6,昆仑氏7,西陵氏(5代)




  [五帝时代]

 1,轩辕氏(3代) 2,祝涌氏(2代) 3,昊英氏(9代) 4,古皇有巢氏(7代) 5,朱襄氏(3代) 6,阴康氏(3代) 7,无怀氏(6代) 8,神农氏(8代)

 1,黄帝有熊氏2,颛顼 3,帝喾4,尧 5,舜




  [夏朝时代]

 九,夏朝时期,约西元前2070-1600年:

 1、禹,2、启,3、太康,4、仲康,5、相,6、少康,7、予,8、槐,9、芒,10、泄,11、不降,12、扃;13、廑,14、孔甲,15、皋,16、发,17、癸











  [摘要一]


  当下帝尧和群臣,按照前日议定的典礼款待使者,并且深深致谢,优加犒赏。那个神龟,早有专司其职的有司,捧了养到宫沼里去了。

 过了数日,越裳氏使者动身归国,帝尧方叫人将那神龟取来,放在一个极大 的场所,使龟体可以尽量的发展,然后又命史官,将那龟背的文字,照样录出来。当那抄录的时候,很不容易,因为看不清楚,只能叫一人爬在龟背上,且看且报, 一个人再抄录,足足抄了大半日,才把全文录毕,那龟又依然缩校史官就将所抄录的全文,呈与帝尧。

 帝尧一看,只见上面所写的是:天地初分之时,盘古生于其中,能知天地之高低及造化之理。故曰:盘古氏开辟天地,盖首出御世之人也。又曰:浑敦氏。

 盘古氏后有天皇君,姓望,名获,字子润,号曰天灵,兄弟一十三人,以木德 王,被迹在柱州昆仑山下。其时地壳未尽坚固,屡屡遭逢劫火,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

 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 玄(黑戈)、昭阳。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胖、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其年岁兄弟各一万八千岁。

 天皇君后有地皇君继之,姓岳名铿,字子元。兄弟共十一人,兴于熊耳龙门山,以火纪官,爰定日、月、星三辰,是为昼夜。以三十日为一月,十一月为冬至。兄弟各一万八千余年。


  地皇君后共有十纪。

 其一曰九头纪。是曰泰皇氏,亦曰人皇氏,姓恺,名胡洮,字文生。人面龙 身,生于刑马提地之国。兄弟九人,驾六羽,乘云车,出谷口,依山川土地之势,裁度为九州,而各居其一方,亦曰居方氏。兄弟合四万五千六百年。

 其二曰五龙纪。人皇氏厌倦尘事,乃授篆于五姓。五姓者,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驾龙,故号曰五龙氏,乘云车而治天下,治五方, 司五岭,布五岳。

 其三曰摄提纪。有五十九姓,亦曰五十九姓纪。

 其四曰合雒纪。共有三姓,教民穴居,乘蜚鹿以理。

 其五曰连通纪。共有六姓,乘蜚麟以理。

 其六曰叙命纪。共有四姓,驾六龙而治。

 其七曰循蜚纪。共有二十二氏,首曰钜灵氏、次曰句强氏、谯明氏、涿光氏、 钩陈氏、黄神氏、拒神氏、犁灵氏、大騩氏、鬼騩氏、弁兹氏、泰逢氏、冉相氏、盖盈氏、大敦氏、云阳氏、巫常氏、泰壹氏、空桑氏、神民氏、倚帝氏、次民氏。以上皆穴居之世也。

 其八曰因提纪。共有十三氏,首曰辰放氏,是为皇次屈。

 古初之人卉服蔽体,至辰放氏时多阴风,乃教民搴木茹皮以御风霜,绹发乇首以去灵雨,而民从之。命之曰衣皮之人,传四世;

 次曰蜀山氏,传六世;

 次曰 豗傀氏,传六世;

 浑沌氏,傅七世;东户氏,傅十七世;

 皇覃氏,传七世;启统氏,传三世;

 吉夷氏,传四世。儿蘧氏,传一世;

 猪韦氏,传四世;

 其第十一曰 有巢氏,教民栖木而巢,以避禽兽之害,又刻木结绳以为政,又教民取羽革紩衣挛领着兜冒以贲体,又令民之死者厚衣之以薪而瘗之,传二世。

 十二日燧人氏,作钻燧,教民取火以为熟食,又教民范金合土以为釜,又立传教之台而师道以起,兴交易之道而人情以遂,故亦曰遂皇氏,有四佐焉,曰明由、必育、成博、陨邱、 傅四世。

 十三日庸成氏,传八世,共为六十八世。

 其九曰禅通纪。共有十六氏,首曰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龙颜四目, 生而能书,实创文字,天为之雨粟,鬼为之夜哭,万古文化由此起。

 柏皇氏继之,以木纪德,居于皇人山,传二十世。

 中皇氏继之,居于嶅山。一曰中央氏,传四世。

 大庭氏继之,都于曲阜,以火为纪,号曰炎帝,传五世。

 栗陆氏继之,愎谏无道,有贤臣曰东里子,不能用而杀之,天下叛之,传五世而亡。

 昆连氏继之, 一曰厘连氏,又曰厘畜氏,亦无道,传十一世。

 轩辕氏继之,始作车,伐山取铜以作刀货,传三世。

 赫胥氏继之,亦曰赫苏氏,传一世。

 葛天氏继之,始作乐,八人捉(牛介)投足掺尾叩角而歌八终:一曰载民,二日玄鸟,三曰遂物,四曰奋縠,五曰敬天 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临万物之极,块柎瓦缶武喿从之,是谓广乐,传四世。

 宗卢氏继之,亦曰尊卢氏,传五世。祝诵氏继之,一曰祝和,是为祝融 氏,作乐名属续,以火施化,号赤帝,都于郐,传二世。

 昊英氏继之,传九世。有巢氏继之,教民编槿而庐,葺雚而扉,塓涂茨翳以 蔽风雨,是为有房屋之始,亦曰古皇,传七世,权臣为变而亡。

 朱襄氏继之,其时多风,群阴閟曷,乃命其臣士达作五弦之瑟以来阴气,令曰来阴,传三世。

 阴 康氏继之,其时阴多滞伏,民气壅闭,乃制为舞以利导之,是谓大舞,传三世。

 无怀氏继之,传六世。

 太昊伏羲氏继之,姓风,以木德王,都于陈,教民佃渔畜 牧,画八卦,造书契,作甲历,定四时,制嫁娶,造琴瑟,以龙纪官。

 女娲氏继之,云姓,一曰女希,是曰神媒。

 神农氏继之,姓姜,以火德王,都曲阜,初艺 五谷,尝百革,制医药,始为日中之市,以火纪官,传八世。

 其十曰疏仡纪。首曰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名荼,一曰轩辕,后改姓姬,字 曰玄律。

 那龟文到这个地方就完了,后面却还有一行,叫作:自开辟以来,至黄帝有 熊氏元年,共二百七十五万七千七百八十年(即 2757780年)。











  [摘要二]

 却说盘古后,阴阳二气,交媾融结,渐渐生起人来。或从天降,或从地出,或三或五,尽成人形,皆长大丑汉。星散而居,饮水食草,无知无识,亦无君长。乃于木德王。岁起于摄提,冲动四象,于昆仑山腰,瑞气结成灵胎,产出十三个人来,而天皇氏为之长。足弟十三人,共治天下一万八千岁。继之者地皇氏也。地皇氏以火德王,生于熊耳龙门之山。于二山中,忽然生出红光数丈,光中现出五色祥云,将二山罩定,涌出十一个人来。而地皇氏尤为聪明首出,与十弟共治天下一万八千岁。

 继之者人皇氏出焉。人皇氏以土德王天下。兄弟九人,共治天下一万五千六百年;或曰四万五千六百年,非也。

 人皇之后,有五龙氏。兄弟五人:一曰皇伯,二曰皇仲,三曰皇叔,四曰皇季,五曰皇少。五姓同朝,治在五方。司五行,布山岳,驾五龙,以治天下,行无为之化。今上郡肤施有五龙山,盖出治之所也。继五龙氏而治者,曰钜灵氏。钜灵氏出于汾睢,与元气齐生,握大象,持大权,挥五丁乏士,驱阴阳,反山川,居无恒处,而迹躔于蜀。继治有句疆式、谯明氏、涿光氏、钩陈氏、黄神氏、巨神氏、犁灵氏、大马鬼氏、鬼隗氏、弇兹氏、泰逢氏、冉相氏、益盈氏、大敦氏、灵阳氏、巫常氏、泰壹氏。泰壹氏开图挺纪,调大鸿之气,正神明之位。

 盖茫无形,尝无味,操法久视而长存者。厥后,皇帝老子受法于泰壹元君,有泰壹之书传于世。空桑氏、神民氏,盖使民神异业,而精气通行者,猗帝氏、次民氏、辰放氏。

 古初之人,卉服蔽体,辰放氏教民扌搴木茹皮以御风霜,绹鬓阔首以去灵雨,而人从之,号曰衣皮之民,传四世。蜀山氏、马鬼豗氏、浑沌氏,生而不杀,予而不夺,天下之人,服其威而怀其德。当是时,阴阳和平,万物无争。蜚鸟之巢,可俯而探也,走兽可系而走也。盖执中涵和,无内而无外者,传七世。

 东户氏,当是之时,禽兽成群,竹木遂长,道不拾遗,传十七世。皇覃氏、启统氏、吉夷氏、几蘧氏、稀韦氏、有巢氏,太古之民,穴居野处,搏生咀华,与物相友,尚有与禽兽同食共宿者。至是,民有机智,凌虐禽兽,而禽兽始为人敌,爪牙角毒,概不足以胜禽兽。

 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居而避之。未知稼穑,食草木之实。

 未有火化,渴饮禽兽之血,饥则带毛而食禽兽之肉,故曰茹毛饮血。取禽兽之皮,以蔽前后。传二世而燧人氏继之。燧人氏有四贤臣:一曰明山、二曰必育、三曰成博、四曰陨丘,辅燧人氏以治天下。时民不知有火,未知熟食,燧人氏仰观列宿,俯察五行,知空中有火,丽木则明。一日游于南垂,有木焉。

 鸟喙其枝,见磷磷火出,燧人氏感之,于是钻木取火,教民烹饪,放于石上,炙而食之,以免腥臊生食,民大利之。

 时未有文字,燧人氏作结绳之政,大事则大结,小事则小结。立传教之台,为日中之市,兴交易之道,人情以遂,故又谓之燧皇,传八世。继治有庸成氏,再继有伏羲氏出焉。三帝事实。

 却说太昊伏羲氏,成纪人也。其母华胥氏,居于华胥之渚。

 华胥,即今陕西西安府蓝田县是也。一日闲嬉游入山中,见一巨人足迹,羲母以脚步而履之,自觉意有所动,忽然红光罩身,遂因而有娠。怀十六个月,生帝于成纪。成纪,今陕西巩昌府泰州是也。身长一丈六尺,首若蛇形……。帝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崩,寿一百九十有七,葬于陈。戊辰元年,妹女娲氏立。











  [摘要三]

 洪荒起讫,众所周知!宇宙混元。盘古始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首化出天下万物,方开始起讫洪荒世界——

 最早有天皇氏族兄弟十三人,旨在民族融合,求存、求进取、求身体康健,治世五亿一千六百五十五万四千年。

 后有地皇氏兄弟十一人,治世四百五十五万四千年。

 再有人皇氏九人,治世三百五十五万四千年。


 延之又有五龙氏兄弟五人,治世五百五十五万四千年。

 以上五龙氏又分四族,均以人众族强为各氏族首领,历经8百万年。

 继之摄提纪,治世五十五万四千年。

 延之合雒纪,治世四十五万一千年。

 延之又有连通纪,治世五万四千年。

 延之叙命纪,治世五千一百年。

 再继之又生出钜灵氏,治世二百五十五万四千年。

 延之又有句疆氏,治世五百三十五万四千年。

 延之谯明氏,治世五万七千年。

 延之涿光氏,治世四万四千年。

 延之钩陈氏,治世五千六百年。

 延之黄神氏,治世五百五十万五百六十年。

 延之巨神氏,治世四千零七年。

 延之梨灵氏,治世六万四千年。

 延之大騩氏,治世九千年。

 延之鬼隗氏,治世五万年。

 延之弇兹氏,治世五百年。

 延之泰逢氏,治世八千年。

 延之冉相氏,治世三千年。

 延之益盈氏,治世四千年。

 延之大敦氏,治世五百二十一年。

 延之云阳氏,治世五百五十一万四千年。

 延之灵阳氏,治世四百年。

 延之巫常氏,治世一万四千年。

 延之泰壹氏,治世二千一百年。

 延之空桑氏,治世五千一百九十年。

 延之神民氏,治世五万七千年。

 延之猗帝氏,治世五万六千年。

 延之次民氏,治世四千年。

 延之晨放氏,治世五千年。

 延之蜀山氏,治世四万年。

 延之騩逐氏,治世五万五千年。

 延之儿遽氏,治世四万年。

 延之希韦氏,治世四万年。

 延之庸成氏,治世四万年。

 延之混沌氏,治世五十万年。

 延之启统氏,治世九万四千年。

 仓帝史皇氏,治世九万又四年。

 延之中皇氏,治世九万年。

 延之昆仑氏,治世九万四千年。

 延之西陵氏,治世四千四百又四年。

 延之轩辕氏,治世九万四千四百又四年。

 延之祝融氏,治世九万四千四百年。

 延之东户氏,治世五百五十万又二十五年。

 延之皇覃氏,治世九万七千四百又四十年。

 延之启流氏,治世五年。

 延之吉夷氏,治世七千年。

 延之几蓬氏,治世五万七千年。

 延之稀韦氏,治世五十九万年等等。

 笔者综太古先贤所能概略记述的,也只有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之后,自天皇氏起,至稀韦氏止的共治世 五亿八千三百四十八万零一百四十八年,即 583480148年 的概说。











  [文化遗址]


  盘古山

 盘古山位于河南省桐柏、泌阳两县交界,海拔459米。传说此山就是当年的创世大神“盘古”开天辟地、繁衍人类、造化万物的地方。盘古山山势巍峨挺拔、高耸入云,人们为了纪念传说中的人类始祖盘古,就在高峰处修建了盘古庙,在庙内塑有盘古像。


  盘古祖殿

 盘古祖殿,是祭拜人类始祖盘古的殿宇,位于桐柏县城西南盘古溪上游,规模宏大的圆顶式盘古祖殿依山坐北朝南、殿中安放着巨型盘古铜像。殿前下方、右有伏羲堂,左有女娲堂,堂下是盘古广场。











  [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

 2008年6月7日,河南省桐柏县、泌阳县 [16]联合申报的盘古神话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Ⅰ-57。 2021年,为保护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传承工作,泌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周豫琳编著的民间文学集《盘古神话大观》一书,由四川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山庙文化乡

 有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经民间采风调查,访得在河南省桐柏山一带有盘古山、盘古庙以及“盘古出世,开辟天地,补天、战洪水、除猛兽,发明衣服”等神话。 桐柏县、泌阳县盘古神话群主要包括创世神话、人类起源神话及惩恶扬善、恩泽子孙的神话等,反映出原始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体现了先民的原始宇宙观。

 民俗活动

  盘古文化节

 泌阳县城南15公里处的盘古山,是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造化万物的地方。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盘古庙会,都有数万人从四面八方赶来祭拜盘古。泌阳县将这一传统庙会打造成集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寻根拜祖、展示泌阳形象于一体的盘古文化节。